民俗文化心得体会范文篇1
[关键词]朝鲜族;民俗文化;齐齐哈尔市;多元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05—0089—02
有着“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美誉的齐齐哈尔市近几年来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发展成就。如何使齐齐哈尔市更好更快地发展下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竞争发展激烈的当今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成为判断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经济是否发达的重要依据。因而以弘扬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产业逐步兴起,并为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潮流,发展以朝鲜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产业将成为推动齐齐哈尔市发展的不二选择。以朝鲜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产业将为受淡季制约的齐齐哈尔市旅游业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今社会民俗文化越来越吸引人的眼球,这也正是文化力量的体现。以弘扬民俗文化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是纯绿色无污染的健康的发展方式,也是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式。打破了季节性限制的齐齐哈尔市旅游业一定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弘扬朝鲜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业也将成为推动齐齐哈尔市多元化可持续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齐齐哈尔市发展以朝鲜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业的迫切性和可行性
(一)齐齐哈尔市发展以朝鲜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业的迫切性
近几年来齐齐哈尔市各个方面发展势头都比较强劲,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就旅游资源发展来说,齐齐哈尔市作为“鹤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然而旅游业发展速度并不是特别突出。一方面原因是旅客停留时间短;另一方面原因则是旅游业受淡季旺季影响较大。齐齐哈尔市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朝鲜族作为齐齐哈尔市聚居的少数民族中人口数目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无论是在衣、食、住、行上都有着自己民族的特色,这也成为了齐齐哈尔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此发展以朝鲜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业无论是从发展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是势在必行的发展方案。经济上,不仅可以弥补齐齐哈尔市在旅游业发展上的不足,而且也可以带动齐齐哈尔市朝鲜族的发展,提高其他民族发展的积极性;政治上可以促进各少数民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协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文化上,不仅可以使朝鲜族特色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播,也可以团结少数民族,发展“家文化”。综上所述,发展以朝鲜特色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业推动齐齐哈尔市大发展是一种迫切可行的途径。
(二)齐齐哈尔市发展以朝鲜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业的可行性
齐齐哈尔市朝鲜族作为齐齐哈尔市聚居的少数民族之一,形成的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齐齐哈尔市地域特色,是其他地区的朝鲜民俗文化不可替代的。因此在齐齐哈尔市发展以朝鲜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业前景十分广阔。在齐齐哈尔发展特色旅游业,可发展的项目众多且无需从外界引进,还可就地取材、包装和发展,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节省了财力。当今社会,仅仅是物质方面的发展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在物质财富迅速发展的今天,更多的人追求的是一种精神方面的满足。民俗文化是依托各民族精神财富形成的有形的物质财富。这种民俗文化恰巧迎合了人民对精神文化追求的心理,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在传播朝鲜民俗文化的同时,为齐齐哈尔市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平台,以获取更大的利益。这种将民俗文化和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具有就地取材,就地发展,纯绿色无污染,且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是新时代值得推广的发展模式。综上所述,齐齐哈尔市发展以朝鲜民俗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业是投资少、收益大且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
二、齐齐哈尔市发展以朝鲜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业的建议实施方案
(一)打响朝鲜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品牌
当今社会一提起旅游业,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美丽的风景和舒适的服务。如今这种传统的旅游方式已经令人们感到有些视觉疲劳,看惯了名山大川,吃遍了各种美味,再让人们体验一种新的特色的民俗文化,将会产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这种以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业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因此为了顺利发展以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业,首先要将这种新颖的特色旅游模式推广出去,先把品牌打响,让人们熟知。要知道一件商品销售业绩的好坏,与其广告宣传力度有很直接的关系。旅游业作为一种集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于一体的产业,与商品是一样的,也需要做好宣传,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在旅游业上消费。打响朝鲜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品牌可以从几方面入手:制作宣传片,有利于让人们对朝鲜民俗文化产生好奇心并为朝鲜特色民俗文化所吸引;在齐齐哈尔市内可以开展大型的展示活动,从服饰、饮食到礼仪,让人们更加了解朝鲜民俗文化,对民俗文化有一种向往;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媒体及网络成为传播信息速度最快的方式,可以将宣传片和大型展示活动的视频到网络上,这样不仅使国内人民甚至是国外的人民都能看到并了解朝鲜民俗文化,并通过报纸、宣传单、广告牌来辅助传播,扩大影响力。让人们了解并渴望体验朝鲜民俗文化这便是齐齐哈尔市发展以朝鲜民俗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业要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二)以朝鲜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业发展方向
传统的旅游业主要是以餐饮、服务、娱乐三大方面为主要发展方向。朝鲜族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服饰特色、饮食特色、礼仪特色还有娱乐特色等,这些都可以作为齐齐哈尔市特色旅游业新兴的发展项目。这些特色项目一定会充分吸引游客的目光,这将成为继传统旅游业之后,一种给人以全新的感受的休闲娱乐方式,这种特色的旅游方式将成为人们享受过物质大餐后的文化视听盛宴。
1.服饰
不仅是中国,世界上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朝鲜族也不例外,有着代表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朝鲜民族服饰样式独特且色彩多样,与其他的民族服饰截然不同。这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是朝鲜族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将服饰作为特色旅游业发展项目之一,将会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这既可以使朝鲜族服饰文化得到推广又可以使人们感受到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旅游业的文化价值。
2.饮食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朝鲜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色的饮食文化。朝鲜族的饮食具有清淡粘辣的特点,其主食以大米、小米为主。饮食中各类糕类以打糕著名,朝鲜族的冷面更是清凉爽口,享有盛誉。绿豆饼、糖豆、合饹面等也更是别有民族风味。
副食以各种辣椒酱、咸菜、小菜,大酱汤为主,其中白菜泡菜独具特色。生拌鱼、烤牛肉、明泰鱼、海带汤等,都是具有民族风味的佳肴。“花菜”为一种民间自制清凉饮料,广为食用,被称为“汤中之王”。酒类则以“清酒、米酒”最为流行。
吃过了各地的特色小吃后,再领略一下民族特色饮食,这绝对是一种特殊的享受。这也很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特点。因此,齐齐哈尔市发展特色旅游业将朝鲜族特色饮食作为发展项目,这将成为吸引更多游客的一大亮点。
3.礼仪
众所周知,朝鲜族是一个讲礼仪的民族,有些礼仪已经成为传统美德。在各种礼仪中,家庭礼仪最为严格。朝鲜家庭中长幼有序,饮食起居,男女有别,礼不少缺。老人单独饮食,以示尊敬,与长辈同席,晚辈不能与长辈对面饮酒,饮则举杯背饮,以示尊敬。朝鲜族不但礼节周到,也很注重语言沟通。对长者不能直呼姓名,如必须称名,要在字后面加先生、老人或职称。家庭中男女老少之间说话应该注重分寸。
朝鲜族的一些风俗礼仪反映了朝鲜族人民朴素、豁达、憨厚与爽朗的性格。朝鲜族的这种礼仪充分地展现了一个民族良好的风尚,开发学习朝鲜族礼仪的文化旅游项目,有利于传播朝鲜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和素质。
4.娱乐
朝鲜族体育游艺活动如今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充分表现了朝鲜族鲜明的民族特点,如秋千、踏板、摔跤等游戏是比较传统的民族游戏。这些游戏中既有益智类游戏,也有协作类游戏。团体类游戏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是锻炼人的思维和协作能力的较好的方法。
以上只是对朝鲜族民俗传统做了粗线条的描述,但我们仍然能从中看出朝鲜族民俗具有悠久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特色。因此,齐齐哈尔市开展以朝鲜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业,开展以上的旅游项目是正确的选择,一定会给成为备受追捧的新型产业。
(三)创新型发展方式
传统的旅游业都是以服务至上为原则,顾客们大多都是享受,这就显得有些被动。现在人们在享受的同时,更追求一种过程,因此齐齐哈尔市在发展以朝鲜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业时,可以为游客提供一个亲身体验过程的平台:在游客感叹朝鲜服饰刺绣精湛的同时,也可以学一学刺绣工艺;在享受朝鲜族饮食的同时也可以享受一下制作的快乐;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学习朝鲜族礼仪,让孩子从小接受各种优秀传统礼仪的熏陶,健康成长;和孩子一同做团体游戏,从小教会孩子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总之,齐齐哈尔市发展以朝鲜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是一种双赢的选择。这不仅能使朝鲜民俗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吸引世界人民的目光,还能从一定程度上推动齐齐哈尔市经济、政治、文化多元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正熙.朝鲜族传统风俗〔J〕.满族研究,1992,(01).
〔2〕龙茂兴,张河青.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2006,(09).
民俗文化心得体会范文篇2
[关键词]岭南民俗舞蹈时代化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传统艺术的古色古香、现代文化的先进、新颖与西方艺术的开放自由相互冲击和融合,对岭南民俗舞蹈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岭南民俗舞蹈是我国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是南方传统文化中非常优秀的艺术形式,在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如何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有效夯实岭南民俗舞蹈的发展基石、实现岭南民俗舞蹈的时代化发展、丰富农民的文化艺术活动对于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岭南民俗舞蹈的概念简介及其特点
岭南民俗舞蹈来源于农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又高于农民群众的现实生活。
(一)岭南民俗舞蹈
岭南民俗舞蹈源于农民群众的生产劳动,是一种具有较强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优秀艺术形式。岭南民俗舞蹈借助连贯有力的肢体动作和寓意深刻的舞台造型或塑造人物形象或反映社会史事,并以此阐释创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艺术的主观体验,因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岭南民俗舞蹈以艺术的视角审视和展示农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意识形态,通过艺术元素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岭南地区农民群众在主观诉求、思想体验、休闲娱乐时的情感需求,因而能够受到农民群众的喜爱和参与。
(二)岭南民俗舞蹈的主要特点:
首先,岭南民俗舞蹈是农民群众集体智慧、艺术创作和艺术体验的多元结晶,拥有非常强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艺术品位。岭南民俗舞蹈立足南越文化,以北方文化的艺术精华发展为自己的艺术主体。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岭南民俗舞蹈又借鉴和吸收一些时代元素和西方文化,发展较快。
其次,岭南民俗舞蹈集中体现了农民群众在生产劳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群体诉求,因而拥有非常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精品。岭南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大杂居现象明显,各族的和民俗舞蹈都不一样,岭南民俗舞蹈在兼收并蓄中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显露出浓郁的民族风情。
最后,岭南民俗舞蹈历经千百年的文化熏陶和艺术积淀,因而拥有独特而突出的艺术风格。岭南民俗舞蹈作品在整体结构上注意各章节、艺术造型、舞蹈动作之间的协调性和逻辑性,从而使舞蹈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很高的欣赏性、审美性和艺术性,成为岭南地区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品。
二、岭南民俗舞蹈的文化价值
岭南民俗舞蹈承载着农民群众的生活感受、艺术体验和理想追求,记录着农民群众的人生感悟、思想意识和艺术创作。
第一,岭南民俗舞蹈是自娱自乐的群体文化。岭南农民喜欢舞狮子、舞人龙、舞麒麟、舞春牛等大型集体表演的舞蹈活动,常常是场地越大越好、人越多越热闹,气氛越活跃,舞蹈也表演得越生龙活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也越来越大。因此,岭南民俗舞蹈多由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担任主角。
第二,岭南民俗舞蹈是脱离现实的神兽文化。岭南民俗舞蹈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表现出岭南农民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希望通过祭祀活动或舞蹈表演获得神兽的庇护和帮助,能够获得美好幸福的新生活,从而反映出岭南农民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渴望。
第三,岭南民俗舞蹈是惩恶扬善的主流文化。农民群众不但渴望神灵的保佑,也希望得到英雄或超人的帮助,因而在舞蹈作品中塑造了很多救民于水火的英雄形象,从而反映出久经生活苦难的岭南农民心中存有的反抗意识,希望在英雄的帮助下改变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尴尬境遇,告别社会最底层的悲惨生活。
第四,岭南民俗舞蹈是男女平等的和谐文化。封建女性靠依附男人生活,自然就会失去较多的自尊与权力,多成为男人社会的娱乐工具和附属物。但是,女性在岭南民俗舞蹈活动中却得到格外的优待,甚至能够在舞火狗舞蹈中享受实属难得的成人礼待遇,从而表现出岭南地区是女性的世外桃源。
三、岭南民俗舞蹈的时代化发展之路
舞蹈是社会发展的艺术记载,因此,岭南民俗舞蹈只有在厚积薄发中与时俱进,才能够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才能够不被时代所淘汰。
(一)强化岭南民俗舞蹈的文化底蕴
岭南民俗舞蹈是优秀的文化产品,是充实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精神食粮,具有较高的艺术教育、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等价值,因此,岭南民俗舞蹈的时代化发展必然要夯实自身的文化基础。“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1],是提高其艺术性和审美性的重要基石。
第一,把握时代脉搏,导引创作动机。岭南民俗舞蹈作为优秀的文化产品,是迎合和实施大众艺术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有力抓手,因此,岭南民俗舞蹈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提高针对性和指向性,能够紧扣时代脉搏,满足大众进行舞蹈活动、体育健身和艺术鉴赏的诸多需求。例如,在大众文化的催生下,广场舞极大地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大江南北出现了广场舞热。岭南民俗舞蹈可以借鉴传统舞蹈中健身价值较高的舞蹈节目如《金鳌舞》、《一条龙》和《高脚狮》等,为大众创作出具有岭南民俗舞蹈风格的广场舞,满足大众进行健身活动和艺术体验的客观需求,有力充实大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能够直接促进岭南民俗舞蹈的大发展。
第二,紧扣时代精神,凝炼主题思想。岭南民俗舞蹈是对大众进行艺术教育的文化作品,因此,岭南民俗舞蹈的主题思想必须紧扣时代精神,将社会正能量和主流思想进行高质量的大范围传播,对大众起到思想教化和艺术熏陶的教育效果。主题思想是舞蹈灵魂的有效载体,能够体现出岭南民俗舞蹈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层次。例如,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时代精神,而岭南民俗舞蹈中的《麒麟舞》不但表现出神兽的刚直不阿、威猛有力、除恶扬善,还能够成为宣扬英雄文化的有力抓手,对大众进行英雄教育,鼓励大众见义勇为、伸张正义、扶危济困,共建和谐社会和幸福家园。
第三,满足时代需求,充实大众生活。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大众对岭南民俗舞蹈的固有风格和艺术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欣赏到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传统舞蹈表演,还能够缩小岭南民俗舞蹈与现实生活的时代差异,加速岭南民俗舞蹈的与时俱进,有效充实大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大众进行文化消费和艺术欣赏的现实需求。例如,岭南民俗舞蹈以集体舞蹈为主,能够为大众提供较多的参与机会,从而使大众获得表现自我、展现才华、塑造个人形象的好渠道,因而能够激发大众参与岭南民俗舞蹈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岭南民俗舞蹈获得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发展动力,同时也使大众在神兽文化中得到教化和启迪。所以,要多开展岭南民俗舞蹈活动,有效充实大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开发岭南民俗舞蹈的娱乐价值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大众急需一种能够舒缓神经、放松身心、强身健体的休闲娱乐活动,以恢复和提高大众的体力、精力和精神面貌,能够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和日常工作。大众文化的兴起也使大众进行文化消费和艺术体验的需求日益得到足够大的重视,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和艺术体验需求逐渐成为岭南民俗舞蹈的发展方向和成长动力,同时也为岭南民俗舞蹈提供坚实不变的受众群市场,成为岭南民俗舞蹈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
文化节是岭南民俗舞蹈扩大自身影响力和感召力、拓展受众群队伍的大好机会,因此,岭南民俗舞蹈要在文化节期间为大众准备足够多的舞蹈节目,尤其是多准备一些适合大众集体参与的群体性娱乐舞蹈活动,让大众在参与中、在表演中、在体验中有效培养对岭南民俗舞蹈的喜爱情绪和依赖心理,积极成为岭南民俗舞蹈的群众基础和发展动力。文化节是各种传统艺术百花齐放的竞技平台,对于岭南民俗舞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岭南民俗舞蹈要重视文化节前的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地展示自身的娱乐价值、健身价值和艺术价值,让大众在参与舞蹈表演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感受到岭南民俗舞蹈的艺术神韵,从而有助于大众对岭南民俗舞蹈形成较好的情感体验。
广场舞市场是岭南民俗舞蹈走进千家万户的重要突破口,更是开发岭南民俗舞蹈娱乐价值的重要渠道和实现机会。广场舞是大众进行日常体育锻炼、休闲娱乐的首选活动,具有较高的人气指数和庞大的受众群,因此,岭南民俗舞蹈积极开拓广场舞市场是开发自身娱乐价值、扩大影响力的重要举措。首先,岭南民俗舞蹈要降低自身的表演难度,只保留一些古色古香的经典动作或主要造型,吸收一些广场舞元素,强化自身的大众性和娱乐性,加速岭南民俗舞蹈与大众文化的融合。其次,岭南民俗舞蹈要减少对表演器材的依赖,多创作一些徒手表演或使用简单器械进行表演的舞蹈节目,便于大范围群众的参与,降低门槛。最后,岭南民俗舞蹈要强化专业舞蹈人士的培训工作,为广场舞表演提供较多的领舞者,降低大众的学习难度,提高岭南民俗舞蹈的亲和度,有效拉近与受众群的距离。
(三)创新岭南民俗舞蹈的艺术价值
岭南民俗舞蹈拥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不但能够表现出传统舞蹈表演艺术的唯美,也能够表现出舞蹈道具的精湛工艺、思想内涵和艺术品位,从而使岭南民俗舞蹈成为多元艺术的整合体,具有较高的欣赏性、艺术性和思想性。另外,岭南民俗舞蹈多带有图腾崇拜的痕迹,诸多神兽形象成为岭南民俗舞蹈表演过程中的主角,神兽成为除恶扬善、匡扶正义、造福人民的超人英雄,更使岭南民俗舞蹈表演蒙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以家喻户晓的《麒麟舞》为例,麒麟是岭南地区“公认”的灵兽,承载着逢凶化吉、除暴安良、广散吉祥的重任,是大众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因此,在大众制作麒麟道具的过程中都怀着非常虔诚和无比崇拜的心理,将最高级的传统手工艺应用在麒麟道具的精雕细刻之中,从而使麒麟道具的造型与艺术风格庄重典雅、高端大气,达到“简约而不简单”的艺术境地,具有较高的审美性和艺术性。有时,手工艺精湛的麒麟道具还需要“开光”,才能够使麒麟道具具有灵气和神气,才参加舞蹈表演活动,从而使麒麟道具的传统色彩、迷信色彩和图腾崇拜色彩更为浓厚。麒麟舞的伴奏音乐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欣赏性,伴奏乐器以传统乐器锣、鼓、唢呐为主,在高亢嘹亮、直入心扉的唢呐声中,锣鼓为岭南民俗舞蹈演奏出铿锵有力的节奏感和掷地有声的艺术氛围,从而能够为岭南民俗舞蹈营造出较为完美的表演平台。甚至岭南民俗舞蹈的舞蹈动作都师出名门,与南方武术息息相关,不但能够给予大众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力道感,也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欣赏性。因此,岭南民俗舞蹈在多元化艺术整合中体现出勃勃生机。
四、实现岭南民俗舞蹈时代化发展必须注意的问题
“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最具个性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最耀眼的明珠”[2]。因此,岭南民俗舞蹈在时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岭南民俗舞蹈在时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传承性,要将经典的传统舞蹈作品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为子孙后代储存下古色古香的艺术产品,将前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品位有机保留下来,保障岭南民俗舞蹈艺术的传统性和个性化。
其次,岭南民俗舞蹈在时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发展性,要在有效传承的基础上对各种舞蹈艺术和文化形式进行博观而约取,在兼收并蓄中吸收艺术营养,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岭南民俗舞蹈在时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创新性,在时代主流思想的导引下为大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全新舞蹈作品,不断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和艺术体验需求,也实现岭南民俗舞蹈的科学发展。
结语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大众文化的双重推动下,岭南民俗舞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在实现自身时代化发展过程中为大众提供了很多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有效满足了大众的文化消费和艺术体验需求,真正实现以优秀文化艺术产品占领大众的思想阵地,用充满正能量的民族艺术、高雅艺术教育人、熏陶人、发展人,大力提高国民的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直接加速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早日实现。
注释:
〔1〕谢琳.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底蕴.衡阳师范学院学,2004年第2期第142-144页;
〔2〕吴江.高校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兰州学刊,2008年第4期第204-205页。
参考文献:
〔1〕曾华美.试论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1);
〔2〕林亮,李甲芹.民俗舞蹈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传播.舞蹈,2015(2);
〔3〕白石.浅谈民族、民间舞蹈与民俗舞蹈的现实意义.中国民族博览,2015(9);
〔4〕李咏梅,刘中强.汉族民俗舞蹈的文化内涵.作家,2013(02X);
民俗文化心得体会范文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儿童发展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36-04
一、民俗文化的概念及其价值
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是在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联系传统与现实、反映民间和社区集体的人群意愿的过程中,通过人作为主要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是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包含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民族心理素质和心理积淀、民族性格、价值观念、文化风貌、文字符号、语言、民居建筑、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内容,是由民族共同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的,是民族成员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习惯方式,体现着本民族某种独特的心理结构,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气质。民俗文化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教育价值。民俗文化“是民众经验的宝库,是民众思考的渊源,而且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教育作用。“歌谣”可以滋养民众的心灵,使他们对人生、事物产生兴趣。“传说”不但能够给予人们知识,而且还能注入一种道德教训。其他,像民间趣事、谜语等,也大都具有智慧的或伦理的启发作用。民俗文化中的制陶、纺织、彩绘、编织、娱乐、竞技、传说、仪式等,对民众有着重要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价值。第二,社会价值。民俗文化在民众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体现了民族的主体精神,是民族凝集力生成的源泉。它还是“改良社会、纠正民众的谬误观念、指导民众以行为的标准”的依据和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第三,文化价值。民俗文化是其他一切文化形式产生的根源,没有民俗文化,也就不可能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第四,研究价值。民俗文化体现了内在的文化意识和外在的人类生活方式,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流转和变迁。因此,一部民俗文化史,不仅反映着民俗文化的嬗递更替,也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研究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史,也是在研究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史。
露丝?本尼迪克特指出:“个体生活的历史首先是要适应由他所在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日起,他生活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成大人并参加到这种文化活动中来时,其文化的习俗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就是他的不可能性。”任何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其生活其中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自人类产生起就是人类教育的内容,就是课程的天然素材,是儿童成人之根、之源。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积淀了深厚的民俗文化,我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表现出强烈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是各族人民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也是各民族存在的理由和象征。儿童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好比鱼之于水,儿童生命和生活的整体性与民俗文化的整体性是一致的,儿童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构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因此,它是一种本土化的课程,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可以说,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是对儿童生命和生活的整体性、丰富性的坚守,是对知识境遇性、多样性的保持,也是对教育生活化的追求。
二、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儿童发展价值
价值是推动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世界里文化背景的姿态展现的,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建构必然要求我们要对其价值进行阐释。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价值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在相互联系、适应、依存、影响及作用的互动关系中所产生的效应。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价值包括环境价值和个体价值。个体价值是指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对儿童及其相关人员所具有的价值,儿童发展价值是个体价值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1.明确文化归属,促进文化认同
20世纪中期以来,认同问题一直备受学界的关注。鲁恂?W.派伊首先提出了“认同危机”(IdentityCrisis)概念。阿尔蒙德认为“国家认同意识”的危机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社会稳定的棘手问题。任何民族,只要生活在国家特定的政治生活框架之中,其民族的文化就定然要与这种政治框架相适应。因此,民族文化的认同必然就互相浸染了国家认同的成分,而共同的文化归属,使得不同的族群或群体能够相互认同,也使得各民族能够相嵌合,从而构成国家共同体。可以说,认同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
认同(identity)一词来自哲学范畴,指两事物相同,即“A=B”的同一律公式。《新哥伦比亚百科全书》记载,认同是指“变化中的同态或同一的问题”。文化认同(culturali-dentity)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性体验,在情感和心理上接受本民族的文化,认可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并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文化认同是自我认同的一种形式,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最深层的基础。
乔纳森?弗里德曼指出,“确立和维持文化认同或族群性的条件紧紧地捆系在个人认同建构的方式上”,认同分为种族、西方的(现代的)族群性、传统的族群性和生活方式的认同四种形式。种族(属)的文化认同是内在于个人且铭刻于身体和血液之中的,是由身体遗传携带的,是先赋的,这类文化认同是最强意义上的文化认同。其他三种则是外在于个人身体的认同,是个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清晰可辨的、行为层次上的认同,因而是较弱意义上的文化认同,其中生活方式(生活风格)认同是最弱意义上的文化认同。它没有传统的基础。传统的族群性认同是建立在成员关系基础上的认同,成员关系是通过某种实践活动来界定的,这种活动包括与遗传有关的实践活动,但由于成员的流动有可能使得成员关系发生变化,这种族群也会相应的有所调整,如对社区新迁入的成员的吸纳等。因此,传统的族群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聚集(congregation)。西方的(现代的)族群性则是集中在个体身体上的,这类文化认同是非制度性的。
人们生活在民俗文化中,在不断习惯和协调中相互熟悉,从而产生了对这种文化的认同和依恋。如苗族的独木龙舟竞赛就具有维系苗族群体内部文化认同的功能。我国各民族都有过年全家一起吃团圆饭的习俗,这既是人们乞求团圆心理的反映,也是一种文化认同形式。我国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可谓渊源流长,从各个民族的出生神话来看,如浑沌之境、祖先(某神)造人、葫芦出生神话、洪水后再生
神话、射日英雄神话等,它们在内容上十分相近,这些神话都反映了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观,其雷同性让人震惊。荣格指出:某些神话意象的反复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文明民族及野蛮部落之中,它们往往具有结构学上的类似。因为,在这反复出现的、超个人的原始意象背后,必然有着它们赖以产生的共同心理土壤,并揭示了人类共同的、普遍一致的深层无意识的心理结构。由此可推测,我国各民族可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背景,或者有共同的文化源头,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坚实基础。
实现文化认同教育最重要的路向是“中和位育”,“中”是指“无过不及,不偏不倚”,“和”是指在共处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自己的特色,“位”是指明白自己的位置,清楚事物间的关系,“育”是指进步和发展。“中和位育”绝不是简单的顺应和屈从,而是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其他文化的积极、主动的吸纳。列维?斯特劳斯指出,“每种文化都是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以自养的。但它应该在交流中施以某种抵抗,如果没有这种抵抗,那么它很快就不再有任何属于它自己的东西可以交流”。民俗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文化,一种集民族性与地域性于一体的文化,也是一种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文化,民俗文化中许多风尚习俗的表现,其维护的都是价值的连续性,积淀了各民族的文化观念,具有最容易使人产生文化认同感及群体归属感的功能。
2.实现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民族认同”(eth-nicalidentity或nationalidentity)是“认同”概念在民族研究领域内的衍生。Carla认为,“民族认同是个体对所属民族的信念、态度和自身民族身份的承认,就群体而言,民族认同应包括群体认识、态度、行为及归属感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民族认同是各个社会成员对本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民族认同可分为族群内部认同、族群间认同、国家认同和人类认同。民族认同包括基础要素和一般要素,基础要素主要指民族成员共同的历史记忆和遭遇;一般要素主要指语言、宗教、地域、习俗等文化特征。而且,家庭、亲属和宗族等方面的认同也会影响到民族认同。任何民族认同、国家认同都必须奠基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民俗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起中轴的作用。正如钟敬文所说:“这种近乎神秘的民俗文化的凝聚力,不但要使朝夕生活、呼吸在一起的成员被那无形的仙绳捆束在一起,把现在活着的人跟已经逝去的祖宗、前辈联结在一起,而且它还把那些分散在世界五大洲的华侨、华裔也团结在一起。”民俗文化是符合儿童发展特点并能够为儿童所接受的文化形式,它同时带有强烈的民族性,是培养儿童最初步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合适方式。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3.培养文化包容意识,发展多样性思维能力
意识(Consciousness/awareness)是梵文Manovijanas的意译,意指精神心理活动的某个阶段或某种形式。《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日:“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统称“前五识”,相当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意”指第六意识,即心智思维。天台宗智认为,意识“能知”一切现象。玄奘也把意识作为第六识,但因意识之上还有第七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故意识的内涵则相当于知觉、印象及部分思维活动。他认为,意识能掌握“一切法”,又名之为“法识”或“法尘”。恩格斯说:“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所以,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的、能动的、积极的反映。它通过判断及推理等思维活动,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指导自身的行动。
包容是指对待事物能以体己之心去接纳,做到以宽容之心待人、待物等。因此,文化包容意识是指在对待其他文化时,秉持尊重和平等对待的原则所产生的一种接纳、宽容的心理倾向和思维活动。文化包容意识是文化包容能力形成的基础条件,也是各族、各国间文化认同的基础。
我国的民俗文化在各族分分合合之中通过频繁接触、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而不断得到发展,虽各具特色,但能相互学习和吸收。如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织锦,从而改革了汉族的织锦技艺,使汉族创造了辉煌的织锦文化;侗族人民的鼓楼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也借鉴了汉族的楼、塔式的建筑风格,并创造了不朽的世界建筑艺术珍品;壮族的织锦机也是通过向汉族学习后,改良了其构造,大大节约了人力,提高了劳动的效率;侗族、苗族独特的酿酸技术,也为很多民族所习得,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饮食文化;等等。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在借鉴其他民族民俗文化的过程中,既相互迁移,也有所创新,使得民俗文化不断获得新的生机。在频繁的互相学习、借鉴中,也使得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具有了极大的包容性。我国的民俗文化正是在相互交流、碰撞、交融中获得了发展和前进的动力,这也是对我国民俗文化多元性的真实写照。
4.体验生活乐趣,感受生命的意义
审美和娱乐可以说是民俗文化最耀眼的两颗明珠。我国的各民族人民都极好歌舞,他们以歌传情、以歌记事、以歌娱性、以歌育人、以歌为礼、以歌祭祀等,一切活动都少不了歌舞。如侗族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谚语,并创造了各种形式的歌舞,如月也、芦笙舞等,并自制了多种乐器:芦笙、胡琴、琵琶、牛腿琴、萧、笛等;京族有进酒舞、进香舞、灯舞等,哈尼族还有哈节唱哈歌的习俗;朝鲜族有巫舞、扇舞、剑舞、长鼓舞等;仡佬族有高台戏、板凳戏等;土家族有单摆手舞、双摆手舞、回旋摆手舞、多人摆手歌、盘歌等。各族人民还创造了精美的服饰装饰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和饮食习俗等。通过民俗文化与各民族进行对话,理解他们对美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诠释,将是一场心灵的震憾和洗礼。
恩格斯指出:“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了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民俗文化与人们对生命的乐观执著的追求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生命的乐观,人类将无法从远古恶劣的生存状态、苦难深重的发展史中一步步走到今天,也正是因为人们有了对超越生死的“永恒”性追求――即对生命意义执著追求的信念,才跨越了时空的阻碍,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我国劳动人民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便与苦难是分不开的,刚脱离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便沦为了没有自由的奴隶,更在几千年的封建进程中饱受战争和流离失所的磨难。如果没有对生命的执著、乐观的追求,很难想象人们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并能积淀下如此丰厚的精神财富。民俗文化中为追求生命的真、善、美而创造的各种仪式、祭祀、娱乐、审美活动等,构成一个追求人生意义的文化世界,使得各民族人民一代代不断地追寻本真、自我和自由。人们在生命活动中不断延续着对生活意义的追寻:为生命的诞生而狂
喜,举行虔诚的感恩活动;为求学及消除疾病而举行问神活动;为成年举行隆重的成年礼仪式;婚礼上会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祝贺;老人寿庆有最尊敬的祝福;为死亡举行隆重的葬礼;为再生创造轮回转世神话和再生神界等。
5.寓教于乐,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我国各族人民都极为重视儿童教育,并在生活中总结出了丰富的育儿知识,并使其代代传承。
儿童的健康发育是每位父母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责任和愿望。各民族都有爱幼抚幼的习俗,体现在饮食、衣着、抚养方法等方面。如抗战时期,费孝通被疏散在乡下,他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常啼哭不定,又找不到医生,于是就去请教了房东老太太,房东一听孩子的哭声就知道是牙根上面长了“假牙”,其实是一种寄生菌,吃奶时会发痛,不吃又饿,因此哭泣。房东令费孝通找来咸菜和蓝青布,用其给孩子擦嘴,果然一两天就好了,这些都是长期总结下来的育儿经验。此外,各民族的妇女还自制棉布,给儿童缝制各种装束,并在上面绣上吉祥物,保佑儿童健康平安,还通过“打三朝”的习俗庆贺降生,给儿童提供充足的时间来游玩,成人与儿童一起在玩耍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传统游戏项目。再者,各族人民都非常注重身体健康,因而会科学饮食。如傣族人民多是现舂现吃,一般不会吃隔夜米;傣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因常常吃糯食,不易消化,所以会常常吃酸菜来促进消化,做到饮食的合理搭配;等等。
维果茨基说:“文化创造了特殊的行为方式,文化改变着心理机能活动的形式,文化在人的行为发展系统上添加着新的层次……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人改变着自身行为的方式与方法,改变着自然的素质与机能,创造了新的行为方式及特有的文化形式。”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文化也是促进人心理发展的核心力量。钟敬文说:“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节。”人的发展既有理性的需求,也有非理性的需求,而民俗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娱乐因子,如唱歌、跳舞、竞技、游戏、杂艺等,人们通过这些娱乐活动,既消除了一天的疲劳,还获得了舒畅,驱逐了阴影,使心灵得到了慰藉。
6.亲善和睦,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萨姆纳指出,“人类的真实活动过程不是来自任何伟大哲学或伦理的推理过程,而是一个在既存的条件下努力好好生活的过程,这些努力不断地被重复着,从习惯和协力行动中吸取着活力”。钟敬文先生说:“一则神话,可以坚固整个团体的协同心;一首歌谣,能唤起大部分人的美感;一句谚语,能阻止许多成员的犯罪行为。”民俗文化作为儿童成长的文化背景,是联结儿童与社会的桥梁。民俗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关道德、礼仪等方面的内容,如民歌民谣、俗话谚语等,这些话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入木三分,说理透彻,有着良好的育人效果。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布朗族、朝鲜族、侗族、哈尼族、拉祜族等,逢年过节或家里有了好的饭菜,要请老人先吃;侗族缝补衣裳要先给老人做,村子里有了红白喜事要请老人上坐,路上遇到老人担东西要帮忙等;维吾尔族、侗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彝族等要恭敬地给老人让路;水族、瑶族、基诺族、壮族、怒族、傈僳族、独龙族、布依族、毛南族、苗族、景颇族、傣族、黎族等也有相似的美德。另外,各少数民族都没有打孩子的习俗,侗族不仅不打小孩,还认为男女平等,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第二,团结互助,热心公益。我国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其生活依然艰苦,更多的时候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战胜单个家庭无法克服的困难。多数少数民族都能做到一家有难,全寨支援。另外,当村寨有了一些需要共同完成的事务时,如修建村寨的公共建筑、水渠、道路等,总能一呼百应。
第三,好礼好客。景颇族人极为热情好客,他们无论是串门,还是走亲戚,手里都会提一个“送礼篮”,拿酒肉与亲朋好友一起享用,还有留客人“吃白饭”的习俗。铜仁一带的侗族也很好礼,一般借了别人的农具、家具用过之后,会在归还时顺便送一点东西作为答谢。如果遇到外乡人来村寨,还会邀请其到家作客。这些保留在社区、家庭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儿童的社会化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7.感受生存智慧,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民俗文化心得体会(收集3篇) 】相关文章:
过年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8-05
精选写人的日记(整理1篇) 2024-08-04
精选笑猫日记(整理2篇) 2024-08-02
三年级日记精选(整理6篇) 2024-08-01
学游泳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28
我的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7-28
四年级日记[精选9](整理5篇) 2024-07-27
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收集3篇) 2024-08-06
民俗文化心得体会(收集3篇) 2024-08-06
迷人的秋天作文(整理3篇) 2024-08-06